编者按:在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国空间站的“太空养鱼”项目为脊椎动物的培育创造了新的里程碑,开创了国际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记录。同时,科研团队首次发现了微重力环境下的骨骼肌细胞自噬现象,并探讨了导致肌萎缩的潜在机制,共同为理解太空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太空养鱼项目进展
斑马鱼被誉为“水中小白鼠”,是继小鼠和大鼠之后的第三大模式生物。成鱼体长仅3-4厘米,因其身侧有类似斑马的纵向条纹而得名。斑马鱼与人类基因的同源性高达87%,生理、发育和代谢特性与哺乳类动物高度相似,使其成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理想选择。
2024年4月25日,空间水生生保系统成功将4条斑马鱼和4克金鱼藻送入中国空间站,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显示:该项目在空间站稳定运行达43天,创造了国际空间水生生态系统的运行最长时间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太空培育脊椎动物的重大突破。科研团队还观察到斑马鱼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行为异常,这为理解空间对生物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斑马鱼在微重力环境中的研究
众所周知,微重力环境会对宇航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多种负面影响,包括心血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及肌肉萎缩等。而这些机制的具体了解仍是生物医学研究的核心难题。2025年,斑马鱼将再次入驻中国空间站,重点研究微重力如何影响脊椎动物的肌肉与骨骼。斑马鱼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新兴工具,其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应用日益广泛。
揭示微重力影响免疫系统的新机制
研究显示,微重力会显著影响机体的免疫细胞发育及应答。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斑马鱼模型揭示了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如何影响抵抗能力。这些研究为理解微重力环境下的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航天医学的应用指引了新的方向。
通过斑马鱼研究骨骼疾病
在长期的太空任务中,航天员容易出现骨骼和肌肉的相关疾病。斑马鱼具有与哺乳类动物相似的骨组织结构,因此它成为研究骨疾病的重要模式生物。环特生物利用斑马鱼开展了一系列骨疾病相关的研究,包括骨质疏松、成骨基因表达及骨毒性评价,进而为航天员的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斑马鱼开展心血管疾病研究
太空微重力环境中,航天员的心血管系统也面临诸多风险。斑马鱼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其在检验心肌萎缩、心律不齐及血管重塑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潜力。通过对斑马鱼心脏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希望找到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航天员在极端环境中的健康。
中国在斑马鱼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正是以尊龙凯时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创新的体现。未来,基于“细胞+类器官+斑马鱼”的多维生物技术服务平台,我们将继续推动医学与科技的结合,助力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共同探索生命的奥秘。